
《醫‧藥‧人》 第 186 期
抗生素的死結
為應對細菌抗藥性問題成立的「抗菌素耐藥性高層督導委員會」發現,香港細菌抗藥性比率高於歐美,建議加強監察醫生處方抗生素的情況。
不少感染性疾病都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,而過度或不當使用卻有可能令細菌變種及產生抗藥性。細菌抗藥性,簡單來說,就是細菌出現變種適應了某種抗生素,從而令抗生素無效,專家指本港已有多種細菌出現嚴重抗藥性。
香港一直推行不要濫用抗生素教育,為何多年以還,成效不彰且每況愈下?
第一個問題來自不少病人常自行到藥房買抗生素。很多婆婆媽媽有紅腫發炎常會在社區藥房購買「消炎丸」,而這些所謂「消炎丸」卻很有可能是抗生素(其實消炎丸不等同抗生素),除了價錢平,又可免在診所等見醫生,而且吃了之後又真的「感覺良好」,所以某藥房配藥比醫生還神常在社區流傳,至於吃了甚麼藥,真是難以稽考。
第二個問題仍是病人。香港是個講究效率的城市,看病也一樣。病人要求看病一次就要好,吃藥兩次就是醫生的藥不夠勁。如果醫生處方兩日抗生素再約病人覆診,一是病人吃完兩天抗生素自覺好轉不再覆診;二是病人覺得醫生唔掂跑到別家醫生去了。醫生通常都很明白這個「現實」,為免流失客人,折衷辦法是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都處方整整一個療程,叮囑病人必須服完所有藥物。
要減低抗生素的濫用需要大家同心協力想方設法,必須控制市民得到抗生素的途徑及加強對藥物治療的認識,沒有「市場」,醫生自然不會無端處方抗生素了。
編輯室
![]() |
![]() | ![]()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