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醫‧藥‧人》 第 178 期
理所當然主義
如果你問現下的年輕人最想做甚麼?
他可能會答你:做業主!
為甚麼要做業主?振振有詞的答案 ── 因為居住權是民生「理所當然」。
以前的年輕人要奮鬥十多二十年才能置業,現時卻是那麼的理直氣壯。最簡單快捷的是父母給我一層住一層收租,不然,最低限度是排隊上公屋然後換居屋 ── 政府津貼,父母供款。
所以,不少年輕人的遺憾不是「為甚麼我不是李嘉誠」而是「為甚麼我的父親不是李嘉誠」?如果政府或父母不給予衣食住行援助,就是不公義不公平!
為甚麼我們的社會會產生這種價值觀?是甚麼原因令我們的年輕人認為「社會一切資源」是「理所當然」?有人歸咎現時的香港已不是一般的福利主義,而是積極福利。
福利主義是基於人人平等的信念,認為社會有責任支援弱勢社群,提倡政府透過徵收高稅款,平衡市場,為人民提供完善生活保障。
不知從何時開始,香港高福利政策毫無選擇的普惠性增加,這種無責任約束的保障,形成嚴重的福利依賴,剛性標準不斷強化市民對福利的預期,當福利成為慣常,市民會以為一切是理所當然,任何改變都成為不可接受或是被利用作為抗爭的藉口。
演員李安納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時說,不要把地球給予我們的一切看成理所當然,而他亦不會把得獎(努力了二十多年)認為是理所當然。
事實上,世上萬事萬物都沒有理所當然!
編輯室
![]() |
![]() | ![]()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