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![]() |
朱耀明牧師 受邀為一位專科醫生、科學家的著作寫序,我自愧不配。 然而,我喜歡故事,因為每個故事,都是人類經驗的累積而得出的智慧,感人至深。當翻閱文稿,看到的不是「死」的文字,而是一位年輕醫生的個人奮鬥和掙扎的經歷,如何以無比的熱誠,勇敢地闖進新領域,當中有師情、友情;有堅持,也有捨棄。 從某書本上讀到一個故事:一位猶太拉比,講及他不良於行的祖父一次被邀請去講一個故事,內容講及他的老師,說他如何祈禱時會邊唱歌邊跳舞。當講到興奮處,他竟然也會手舞足蹈地跳起舞來。拉比祖父的瘸腿不治而愈。 事實上,說故事的人,都會有一種深藏於內的具體關懷,透過講出個人的經歷,傳遞和交流經驗,從而激發聆聽故事的人參與共同的行動。 曾有記者訪問李瑞山醫生:「怎麼樣的愛滋病教育你才感滿意呢?」 李醫生回應:「如果有人說:『我有愛滋病,你願意和我去飲茶嗎?』或當愛滋病病人伸出手來不被拒絕的話,我算很滿意了。又如果有更多主流社會服務機構以愛滋病病人作服務對象,而不局限只是我們這一小撮,那就更好了。」 愛滋病,80 年代被視為世紀絕症,加上道德性的判定,使患者受盡各種的歧視和冷待。李瑞山醫生卻不畏艱辛自願走進這一片荒地,他並非出於無奈,而是出自一種「聖召」,立志以自己的手剷除野草,撒播希望的種子,以自己的生命關懷病人,以自己的知識驅除社會的無知,破解一般人對病人的標籤。他的工作不僅令個別病患者受惠,也惠及整個社群和國際社會。 這本書不僅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,而且,也是香港目前唯一的一本關於從事愛滋病工作者的歷史記錄,誠如作者所說:「為所見所聞的香港愛滋事情作一個小結。」 寫序是本於對李醫生的尊敬,讀畢全書,敬佩之心更重,更深。 |